
录像功能已经成为现今相机的基本配备,而且规格越来越强大,如果对它们一窍不通是不是有些可惜呢? 今天要跟大家介绍视频拍摄前的观念厘清,让你可以用最符合自身需求的相关设置,让拍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1:分辨率
相信大多数玩家要录影时,首先面临到的第一个问题不外乎是分辨率。 你可能会好奇选单上面的4K、2K、1080P和720P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些名词通通代表着分辨率。 而分辨率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画面中所包含的像素数量,也就是一个画面中具有多少个「点」。 以常见的4K为例,4K分辨率为3840 x 2160,代表着画面中每一列水平有3840像素(3840点),每一行垂直则有2160像素(2160点); 2K分辨率为2560 x 1440,代表画面中每一列水平有2560像素(2560点),每一行垂直则有1440像素(1440点); 而1080P又称为Full HD(Full High Definition),通常简写为 FHD,代表画面中每一列水平有1920像素(1920点),每一行垂直则有1080像素(1080点),以此类推。 由此可知,当视频的分辨率越高,其画面细节也会越好,这点与拍照时选用相机像素多寡是相同的道理,正常情况下,当相机感光元件的像素越高,影像质量也会越为细腻。

因此,如果条件允许,录像时选用的分辨率当然是越高越好。 现今4K(3840 x 2160)分辨率已经逐渐成为主流,几乎每一台相机都可以录制4K视频,若可以的话当然是建议直接选择以4K分辨率进行拍摄,无论最终输出的需求是4K或者是1080P(1920 x 1080)。 因为拍摄4K视频,就算事后要输出成1080P分辨率时,代表着在后期时拥有更多可以裁切的构图弹性,与摄影的二次构图是一样的道理,在必要时可以让视频有更活泼的视觉呈现。 这边要特别说明的是,或许你会发现在某些相机的菜单里有2种4K分辨率可以选择,分别为4K UHD 和 DCI 4K,以4K UHD来说,其分辨率是3840 x 2160,是目前数字电视和消费媒体中的主流4K标准; 至于DCI 4K则主要用于电影产业,其分辨率为4096 x 2160。


关键词2:帧率
又称影格率,是指画面每秒显示的格数(frame per second)。 通常相机会有24p、30p、60p等选项,格数越高画面自然越清晰流畅,而且也较适合处理慢动作视频,若以正常速度30p来计算,拍摄时将影格率设置为60p,事后以30p播放可以得到2倍的慢动作效果,以此类推。 不过要留意的是,影格数越高对于光线的需求也会越高,所以在低光源环境下就不见得是最理想的选择。 这边大家不妨可以实验看看,例如iPhone一般录影的帧率为30p或60p,慢动作录影为120p或240p,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下试着切换这两者,就可以看出所录制视频在亮度上有明显的差别。

至于录影时的帧率又该如何选择? 我们的建议是可以视视频的题材而定。 30p适合拍摄大多数的题材,像是家庭纪录、人物采访、记者会或 vlog 等,因为这些视频一来不会有大量的动作需要清楚呈现,二来也没有大幅度的后制需求,所以选择30 p的帧率拍摄可以节省记忆卡和硬盘的空间。 同理,60p则适合用来拍摄较高要求或需要后期制作的视频,例如运动赛事、广告CF等等,除了视频中的动作能够较为流畅外,也利于慢动作的后制需求。 至于24p则适合用来拍摄具有电影氛围的创作,像是微电影或商业片等,原因是由于过去电影胶卷的标准就是每秒24格,所以不少视频创作者偏好用24p的帧率拍摄,那种带点微微动态模糊的视觉效果,以传达接近电影的质感和美感。 另外,值得提醒的是,电视的放映规格有两种,分别是美规的 NTSC 和欧规的 PAL,而24p、30p和60p是 NTSC制的标准,因此如果你发现相机的录制设置是25p或50p不要觉得奇怪,因为那是 PAL制的标准,只要在菜单中切换为 NTSC 即可。


关键词3:位率
又称为比特率、压缩率或码率,是指视频在单位时间内所使用的数据流量,位率的多寡与视频的画质息息相关。 我们用相机拍摄的视频,因为要节省文件大小、储存空间等因素,一律都会经过压缩,而视频压缩的程度,就取决于位元率。 位率的单位以 Mbps 表示,也就是视频每秒所使用的数据流量为多少 Megabit(Mb),一般常见的位率有50Mbps、100Mbps、150Mbps、200Mbps等,数字越大,则代表视频被压缩的程度越少,画质也会越好,但相对的视频文件也会越大。 要特别提醒的是,很多人都会把位率的单位混淆,请注意,Megabit(Mb)不等同于我们所常用的MB(Megabyte),而1MB = 8Mb,所以我们可以藉由这个公式来推算所录制视频的大小。 例如选择以100Mbps录制1分钟的视频,而100Mbps是指每秒大约有12.5MB(100/8=12.5)的流量,因此1分钟的视频大小约略是12.5 x 60 = 750MB,以此类推。

有趣的是,许多人认为「分辨率」是影响视频文件大小的关键,但其实不然,真正影响视频文件大小的主要关键反而是「位元率」,若你手边有相机不妨实际做个测试就能明了。 你可以分别录制4K和1080P各一支视频,拍摄内容完全相同(例如对着房间或办公室录影),长度也都以1分钟为限,而影格率、位率、编码方式、压缩方式都设置一样,当录制完成后,再看看这两支视频的文件大小是不是相差无几呢?! 那么为什么许多人都会有4K视频的文件大小比1080P视频还要大的既定印象? 那是因为大多数相机在选择1080P分辨率录影时,最高流量都会被限制在50Mbps,而选择4K分辨率录影时(前提是影格率设为相同),流量最低通常都有60Mbps,甚至是100 Mbps起跳,所以才会有拍摄4K视频的文件大小比1080P视频还要大的「错觉」。

关键词4:编码方式
相机视频常见的编码方式有H.264和H.265两种。 H.264又称MPEG-4 AVC,是现今最主流、最普遍、也是支持度最高的编码方式; 至于H.265又称HEVC,相较于H.264,H.265则是更为先进的编码方式,它虽然拥有更高的压缩效率,但却有着比H.264更好的视频画质。 不过,这也意味着当要处理H.265的视频时,电脑需要有较高的硬体规格才不会 Lag(因为需要先将视频解压缩才能进行后制),而且播放时也必须在有支持H.265(HEVC)的装置才能顺利播放,否则就是后制完再输出成H.264格式,即可不必担心这个问题。

关键词5:压缩方式
目前视频最常见的压缩方式有两种,分别是 ALL-I / Intra和IPB / Long GOP,ALL-I / Intra 是指帧内压缩,而 IPB / Long GOP 则为帧间压缩。 ALL-I / Intra(帧内压缩)是指每个影格都会单独压缩,优点是每个影格的资料都会单独被记录下来,若视频有需要大量后制处理的话,以ALL-I / Intra压缩是最理想的选择,除了拥有较弹性的后制空间,后期制作出来的视频也比较不会有失真的问题,但缺点就是文件会很大。 而 IPB / Long GOP(帧间压缩)则是只压缩相邻影格中不同的信息部份,优点是文件相比 ALL-I / Intra(帧内压缩)会小很多,非常适合采访、会议记录、婚礼记录等长时间录像且不需要大量后制的视频使用。

关键词6:呼吸补偿
呼吸效应是指镜头在改变对焦距离时,所产生的轻微视角变化。 将相机对准眼前的目标物并完成对焦,接着在相机不动的情况下,移动对焦点改对焦远方的景物,这时会发现画面视角出现些微的变化,而呼吸补偿功能就是为了抑制这个现象而生的,当开启后,能够有效将镜头的呼吸效应降至最低,让视频有更好的观看体验。

关键词7:4:2:2 10bit到底是什么?
4:2:2代表「色彩取样」,它是指色彩信息的录制比率,这个认真讲起来有点复杂。 简单来说,没有经过压缩的色彩取样为4:4:4,也就是能够录制到最完整的色彩,但与前面所提到的ALL-I / Intra(帧内压缩)相同,采用4:4:4录制的视频文件会很大,所以相机才会有4:2:2和4:2:0这样的选项。 4:2:2保留了4:4:4一半的色度,4:2:0则仅有4:4:4的1/4色度。 通常产品定位或规格比较高的相机,都有支持4:2:2的内录,也就是可以直接录制到相机的 SD内存卡内; 而定位较为中端的相机,则仅支持4:2:0内录,若要录制4:2:2的视频,则必须依靠外接设备,也就是所谓的外录。

至于10bit则是代表「位深度」,或又称为色彩深度,它是指色彩亮度信息的渐层。 以单一颜色来说,10bit为2的10次方,也就是有1024种颜色; 而8bit 则为2的8次方,仅有256种颜色。 以上还只是单一色彩,若是以色彩三原色(红、绿、蓝)来看,10bit则代表有1024的10次方,共10亿种颜色; 而 8bit则有256的8次方,也就是有1600万种颜色。 也就是说,采用10bit位深度录制的视频,会比使用8bit录制的视频,其色彩过度还要更为平滑,尤其是一些高反差或较极端的场景,比较不会有色彩断阶的情况发生,不过还是老问题,10bit比8bit更占容量空间。
所以4:2:2 10bit和4:2:0 8bit到底应该如何选择呢? 我们的建议是,视要录制视频的用途来决定吧! 如果你只是拍生活vlog或会议记录等不太需要重度后制的视频,其实用4:2:0 8bit就已经很足够了,而且还可以节省内存卡和硬盘空间,对于电脑后制软件的负担也不会太大; 反之,若是拍摄大片或商业性质的视频,则建议一定要使用4:2:2 10bit来录制,因为如此才能为后制保留更高弹性的调色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