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i Go Pod真无线耳机升级模块评测,具高通Snapdragon Sound技术、自动对应耳机阻抗的高品质模块

不少发烧耳机玩家仍相当坚持使用有线耳机,不过考虑到方便性,仍会考虑购入真无线耳机,但对挑剔的玩家,市场上的顶级真无线耳机的表现恐怕仍入不了他们的金耳,是故另一种做法是将手边的发烧入耳式耳机搭配真无线升级模组; 英国音响品牌IFI在近期推出高端真无线耳机升级模块iFi Go Pod,以超越主流旗舰真无线耳机的万元以上价格,强调无论在高音质编码的支持或耳机阻抗匹配都更为出色,希冀满足发烧友对将手边发烧耳机真无线化的需求。

iFi Go Pod真无线耳机升级模块评测,具高通Snapdragon Sound技术、自动对应耳机阻抗的高品质模块

▲Go Pod在这类模组的价格算是相当高的

虽然现在市场上已有许多真无线耳机,不过多半主流高阶真无线的天花板约在万元左右,虽不乏少数品牌推出更高阶的真无线耳机产品,但考虑到电池寿命、各项技术逐年进步等音素,发烧友仍不敢贸然购买,部分发烧友所幸将有线发烧耳机搭配真无线模组使用,不过市场上的真无线耳机模组品质参差不齐, 尤其面对原本为有线使用设计的发烧耳机也难以呈现令烧友满意的结果,而iFi Go Pod光模组就超越许多知名品牌旗舰真无线耳机的价格也令人好奇。

iFi Go Pod令笔者想起昙花一现的日本Fostex TM2系列模块化耳机,不过当时TM2系列除了耳挂模组以外还附有基本的动圈耳机,能够作为完整的真无线耳机使用,但iFi Go Pod则是仅有耳挂模组,耳机需要消费者自己搭配。 虽然市场不乏这类的真无线耳机化模组,不过iFi Go Pod敢喊出如此的高单价也并非自抬身价,而是在技术与音响设计有其独到之处。

iFi Go Pod真无线耳机升级模块评测,具高通Snapdragon Sound技术、自动对应耳机阻抗的高品质模块

▲Go Pod的充电盒相当大

iFi Go Pod有着一个超大型的充电盒,毕竟是考虑到消费者搭配的真无线耳机尺寸,尤其部分混合驱动的多单体客制化耳机的大小还是需要保守一点的尺寸; 模组本身采用分离模块设计,前端耳挂可以分离,盒装提供0.78mm 2Pin与MMCX两种模组,另外iFI也提供Pentaconn、T2与A2DC等模块供消费者另购,大致上市场上较主流的通用耳机插针都可通过替换支持。

iFi Go Pod真无线耳机升级模块评测,具高通Snapdragon Sound技术、自动对应耳机阻抗的高品质模块

▲盒装提供两种主流插针,分别为0.78mm 2Pin与MMCX

iFi Go Pod在蓝牙相关数字技术规格给好给满,蓝牙核心芯片采用高通QCC 5144系列平台,除了符合蓝牙5.2规范以及具备高通蓝牙平台必备的aptX Adaptive、aptX编码以外,还进一步支持LDAC、LHDC/HWA等经过日本音响协会Hi-Res Wireless Audio认证高音质编码,更难能可贵的是iFi Go还是一款具备高通Snapdragon Sound认证的升级模块,虽然市场不乏标榜使用高通高端芯片的升级模块,不过还符合Snapdragon Sound的恐怕也仅有iFi Go Pod。

iFi Go Pod真无线耳机升级模块评测,具高通Snapdragon Sound技术、自动对应耳机阻抗的高品质模块

▲插针模块与主机的连接方式也是通过MMCX,与Fostex的 TM2设计方式相同

不过光靠蓝牙规格意义不大,尤其是iFi Go Pod的客群是锁定发烧耳机玩家,这也代表iFi需在调音、电路设计另下一番功夫,故在iFi Go Pod的设计,高通QCC 5144仅作为蓝牙数字讯号的接收,影响音质的数字模拟转换(DAC)则进一步通过Cirrus Logic MasterHIFI的32位DAC芯片处理,强调具备精密的时钟, 可提供低失真与高动态范围的音质,此外音量并非通过软件控制,而是使用模拟音量控制,号称比数字音量控制有更佳的解析。

iFi Go Pod真无线耳机升级模块评测,具高通Snapdragon Sound技术、自动对应耳机阻抗的高品质模块

▲Go Pod内部设计采用音响级元件(图片来源:iFi)

此外,虽然iFi Go Pod的体积不大,但也在内部组件务求采用音响级组件,在扩大相关的元件部分使用TDK C0G的多层陶瓷电容,以及来自日本太阳诱电与村田制作所的高品质、低ESR电阻特性电感组件; 另一项更重要的是iFi Go Pod具备阻抗自动匹配功能,内置16欧姆、32欧姆、64欧姆与300欧姆四阶段的自动匹配,在32欧姆下可提供120mW输出、300奥姆则可输出4V电压,以真无线耳机模组是相当高的输出规格。

iFi Go Pod真无线耳机升级模块评测,具高通Snapdragon Sound技术、自动对应耳机阻抗的高品质模块

▲笔者这次使用的对照组,包括单一动圈、平面振膜与混合式多单体

笔者以手边几款耳机进行搭配,包括借来的采用平面振膜单体的Campfire Suprmoon样机,笔者个人惯用的16mm动圈搭配4平衡电枢的客制化耳机,BD耳机BD8 8单体耳机,Final Make 4等耳机进行搭配试听,刚好可体验低灵敏度耳机与高灵敏度耳机搭配使用的差别,且这四款耳机也刚好符合2 Pin插针与MMCX插针设计。

要注意的是虽然iFi Go Pod的耳挂具有弹性,不过其角度应该是针对主流的公版可换线耳机设计,搭配客制化耳机或是以客制化耳机为基础的公模耳机时可能会遇到插针角度不佳的问题,虽不影响配戴也不会造成不适,但模组的角度就不会顺着耳朵稳定的挂着,若要操作耳机上的触控会比较不方便。

iFi Go Pod真无线耳机升级模块评测,具高通Snapdragon Sound技术、自动对应耳机阻抗的高品质模块

▲驱动平面振膜虽未达完美,但也算是可接受

iFi Go Pod的预设声底是偏向中性细瘦,笔者觉得渲染力较为平淡一些,但背景相当干净,即便是搭配高灵敏度的耳机也不会出现底噪,声音的呈现偏向忠实; 或许受限真无线模块可提供的电力,搭配灵敏度较低且单体特性需要较大驱动力的Supermoon时,低频的能量感较难以呈现,不过仍有相当程度的表现; 至于另外几款工作效率较高的耳机都有达到相当水准的表现。 唯独笔者惯用的圈铁混合客制耳机由于动圈单体达16mm,相较使用有线连接专业播放器的低频能量稍稍欠缺一些,但不仔细比较感受没有Supermoon来的明显。

iFi Go Pod真无线耳机升级模块评测,具高通Snapdragon Sound技术、自动对应耳机阻抗的高品质模块

▲Gaia感觉上应该偏向工程软件而非消费者软件…

iFi Go Pod真无线耳机升级模块评测,具高通Snapdragon Sound技术、自动对应耳机阻抗的高品质模块

▲固件更新也需通过Gaia

iFi Go Pod真无线耳机升级模块评测,具高通Snapdragon Sound技术、自动对应耳机阻抗的高品质模块

▲可以更改触控的灵敏度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iFi官网提及可利用Gaia app改变数字滤波,不过笔者个人不是很建议非热血玩家安装,因为iFi提供的app并非iFi Go Pod专用,而是类似蓝牙音频芯片管理软件,iOS版本可在App Store找到,但Android版本需通过apk安装,整体接口显然偏向开发软件。 但不得不说通过Gaia app除了可用于更新固件以外,还能够额外体验到调整数字滤波带来的变化。

iFi Go Pod真无线耳机升级模块评测,具高通Snapdragon Sound技术、自动对应耳机阻抗的高品质模块

▲数字滤波模式可调整五种风格

在Gaia内的数字滤波设置共有三个栏目,分别是信号衰竭速度、最小相位或线性相位,以及是否启用Bit Perfect; 一但打开Bit Perfect就无法调整信号衰竭与相位,故总共可提供5种数字滤波组合; iFi Go Pod默认的数字滤波组合是采用慢衰竭速度搭配最小相位,故声音的走向仍较为柔和、舒缓,若改为快速衰竭、线性相位,声音则会更为解析并提升速度感,笔者个人的感觉是衰竭速度影响细节的柔和程度,相位则是决定整体声音的速度感。

iFi Go Pod真无线耳机升级模块评测,具高通Snapdragon Sound技术、自动对应耳机阻抗的高品质模块

▲充电盒收纳如右方的多单体客制化耳机会有点勉强,角度需要微调

也许是受到iFi Go Pod的天线设计比起当前追求紧凑设计的高阶真无线耳机更具弹性的缘故,即便是使用LDAC编码,笔者在平常搭配它牌真无线耳机容易受干扰的环境也仅有一次是由于装置端影响(系统app更新安装占用资源导致音乐播放软件卡顿),连线的品质远优于一般支持高音质编码的真无线耳机; 另外iFi Go Pod也整合麦克风,但笔者不太会想使用iFi Go Pod通话,就没进行尝试,不过以麦克风的位置,笔者预期通话功能较偏向附加价值。

iFi Go Pod真无线耳机升级模块评测,具高通Snapdragon Sound技术、自动对应耳机阻抗的高品质模块

▲Go Pod能将心爱的有线耳机化为真无线模式,同时也能有一定的表现

虽说iFi Go Pod的单价并不便宜,但通过精心设计的音响线路辅以高规格的蓝牙编码支持,都能让主流的高阶耳机变成具便利性的真无线耳机,同时自动阻抗匹配能够使搭配不同阻抗的耳机都能取得合宜的音量与驱动表现,若对现在市场上高阶真无线耳机的音质仍不满意,或是担心一但电池衰竭耳机就无法再使用,通过iFi Go Pod搭配手边的发烧有线入耳式耳机也不失为追求高音质与无线化两者兼得的方式。

(0)
游研哥游研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