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今手机仰赖计算摄影早已是趋势,目的就是利用算法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 不过可以发现各家旗舰级手机除了算法更为出色外,也皆有内置RAW格式,这也让不少玩家感到疑惑,既然手机能自动运算出高动态范围的照片,那么拍RAW的意义在哪里? 以及又有什么可以运用之处?
何谓RAW格式?
就如同常见的 JPEG、GIF、PNG 等图片文件一样,RAW 也是众多图像格式的一种,但是它与前述那些图档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RAW 完整记录了相机在拍摄时感光元件捕获到的所有原始信息,包括曝光值、色彩、白平衡⋯⋯等。 也因为如此,相较大家熟悉的JPEG,RAW除了拥有最多的影像细节和最佳画质之外,也具备更大的后期空间和弹性,所以大部份资深或进阶摄影玩家,普遍都会选择拍摄RAW再进行后制,让作品能有更符合心中预期的呈现。 而相较于RAW,无论是手机或相机拍摄后预设所产生的JPEG,其实是一种已经经过影像处理器或芯片所处理过的文件,优点是格式通用而且文件较小,无论哪种平台都可以直接显示并易于分享,缺点则是文件经过压缩处理与破坏性储存,因此画质通常较有减损,并且再后制的空间也远比RAW小许多,关于这点后文会有详细说明。
RAW与JPEG有何不同?
虽然RAW有上述所提及的那些优点,但是它也有相对应的缺点,像是和JPEG相比,RAW文件明显较为肥大。 一般而言,一张 RAW 大约是 JPEG 的 5~10 倍左右,对于储存空间较不友善; 而且需要特定的App或软件(例如 Adobe Lightroom 等)才能够开启、后制并转存成 JPEG。 换句话说,RAW 并不能直接发布到网络社群,因为这些平台并不支持RAW格式,必须得通过上述的App或软件转存成JPEG才能够顺利发布、分享。 若真的要比喻,不妨可以将 RAW 视为一种「数字底片」,就像小时候出游爸妈替我们拍照一样,每次旅程结束总是需要将一卷卷黑溜溜的底片送去相馆冲印,隔天才能拿到我们看得懂的相片。 而 RAW 就是底片,相馆就是 Adobe Lightroom 或 Photoshop 等可以开启 RAW 的软件,冲印这个动作可视为后期,至于最终我们所拿到的相片就是 JPEG。



RAW 与 JPEG 的后期差异
前面不止一次提到RAW格式因为完整记录了感光元件捕获到的所有原始信息,所以拥有更大的后制空间。 但是RAW和JPEG两者在后期方面的可调整空间究竟差距有多少? 是否可以量化让我们能更清楚明白? 以现今市面上的旗舰级手机来说,其RAW格式能记录的色彩信息量大约落在10~14bit左右,假设手机能拍摄14bit的RAW,代表从全暗到全亮约有16,384阶(2的14次方),色彩组合则为4,398,046,511,104(4万亿3,980万色,RGB各14bit,故为2的42次方); 就算你的手机「只能」拍摄10bit的RAW,也有1,073,741,824(10亿7,374万色,RGB各10bit,故为2的30次方); 至于JPEG只能记录8bit的信息量,从全暗到全亮只有256阶,色彩组合仅有16,777,216(1,677万色,RGB各8bit,故为2的24次方)。
这说明了为什么RAW拥有远比JPEG还要更大的后制空间,毕竟它不像JPEG在储存时会进行破坏性的压缩处理,RAW则是非常忠实地保留了感光元件所记录到的每一个消息资料,也更有机会通过后期将图像还原如亲眼所见般真实。 不过对许多初学者而言,一开始都很不习惯 Adobe Lightroom 等 App 在读入 RAW 后所呈现的效果,影像看起来相当平淡,也就是俗称的「打回原形」,认为与 JPEG 差距甚大,不知从何下手后制。 其实是因为这些 App 在加载 RAW 后,并不会读入各品牌手机的调控文件,所以看到的是影像最原始的样貌。 因此有些玩家则会拍 JPEG 再通过 Adobe Lightroom 等 App 进行后制,若你也是这么做的话,建议马上改掉这个习惯! 因为前面说过,JPEG 只能记录 8bit 的数据量,相比 RAW 的 10~14bit,不难看出 JPEG 的位深度比 RAW 小很多,在后制上不仅容易捉襟见肘,也极易出现色阶断掉等情况,因此若要让影像能有更大的后制弹性,切记一定要选择以 RAW 格拍摄尤佳。

Apple ProRAW 和一般 RAW 有何不同?
有在使用 iPhone Pro 系列的玩家应该都知道,Apple 的 RAW 称为「Apple ProRAW」,而它和一般 RAW 有何不同? 其实,Apple ProRAW 是结合标准 RAW 格式与 iPhone 的图像处理功能,也就是说它除了完整记录感光元件的所有原始信息外,还结合了自家计算摄影的「深度融合」和「智能 HDR」,因此在后制编修方面将更具优势。 Apple ProRAW 的文件远比 JPEG / HEIF 文件还要大上许多,一张AppleProRAW的文件大小,在iPhone 12 Pro、iPhone 13 Pro系列等1,200万像素的机型上大约为25MB左右,是JPEG / HEIF的9~12倍,若是在iPhone 14 Pro和iPhone 15 Pro系列等4,800万像素的机型上就又更肥大了, 大约为 75MB 左右,是过去机型 Apple ProRAW 的 3 倍,因此建议在面对极端光线环境或确认会大幅后制调整的情况下,再开启 Apple ProRAW 格式拍摄以节省储存空间。

至于实际的差异,我们可以通过 Adobe Lightroom 来读入 Apple ProRAW 便能明了。 当将iPhone 15 Pro系列的Apple ProRAW文件加载 Lightroom 之后,可以发现在面板中的描述档面板,就已经预先读入 Apple ProRAW 的描述文件了,接着再针对想要调整的细项,像是白平衡、曝光度、对比、亮部、阴影、白色、黑色、纹理、清晰度、去朦胧、鲜艳度、饱和度等进行适当的微调,然后再依个人喜好看是否要针对色调曲线、HSL / 颜色、颜色分级、细节、镜头校正、变形、效果⋯⋯等面板进行其它项目的调整。 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Apple ProRAW与一般RAW档的差别,下图1是套用Adobe标准描述文件的Apple ProRAW,用来模拟一般的RAW; 下图 2则是原本的 Apple ProRAW 格式。 从这两张图可以清楚看出,虽然两者都是RAW格式,但由于Apple ProRAW结合了「深度融合」和「智能型HDR」的关系,因此所呈现出的动态范围和色彩都比一般RAW来的更加讨喜,只要再稍加后制就能使影像符合心中预期,比起常规RAW更容易编修到理想的状态。

手机已经有计算摄影还有拍 RAW 的必要?
虽然拍RAW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对一般玩家而言,当看到要用Adobe的App后制RAW,可能大多数的人就先打退堂鼓,毕竟对许多人来说,Lightroom是一套专业的后制App,更何况手机就已经能拍出不错的照片,那么还有拍RAW的必要吗? 由于手机限受于硬体,目前所搭载的感光元件尺寸和相机相比其实并不算大,因此其RAW格式可以调整的幅度自然也无法与相机相提并论,不过近年随着搭载1寸感光元件手机的问世,相信未来将会拉近与相机之间的距离。 然而现阶段,在拍摄值得留念或很重要的画面时,建议还是可以适时切换到RAW格式,毕竟就如前文所述,现今手机RAW格式可以记录的信息量最少都有10 bit以上,而且还保留了拍摄当下感光元件所纪录到的所有信息,因此在后制曝光、白平衡和色彩时,都远比 JPEG 还要有更多的调整弹性。 当然,除了上述之外的一般日常拍摄,还是建议使用 JPEG / HIEF 格式即可,除了能节省手机本身或云端上的储存空间,最重要的是目前手机运算过后的直出影像其实就有不错的成像效果,对于一般生活记录或社群分享来说已经绰绰有余。

至于用手机拍摄RAW格式后,若想要让图像有更好的呈现,通常会建议使用Adobe Lightroom这套App进行。 虽然该套App可以免费使用大部份的基本功能,像是调整曝光、白平衡、对比、锐利度和裁切等,但若是要RAW格式,还是要付费订阅进阶功能才行。 而且 Lightroom 的进阶功能除了支持 RAW 格式编修之外,还拥有 AI 功能加持的修复笔刷、遮色片、强大的几何工具、批次,以及获得额外的 Adobe 云端储存空间,可让手机拍摄的 RAW 格式跨设备存取后制,十分方便,对于热衷手机摄影的玩家还是推荐订阅。
Lightroom 编修 RAW 的应用
Adobe Lightroom 虽然是一套专业的影像 App,不过其接口却非常简单易上手,尤其是近期 Lightroom 在更新至 Ver.9.0.1 版后,工具栏又更为简化,可以提供更简洁直观的操作体验。 一般来说,将RAW读入到 Lightroom 之后,会先通过「」面板为影像做初步的调整,包括曝光、白平衡、色彩、锐化等,让影像有初步的轮廓,接着再通过「遮色片」、「修复」、「裁切」甚至是「默认集」等面板来进一步的后制调整,使影像有最完美的呈现。 下面便以 iPhone 15 Pro 拍摄的 Apple ProRAW,来示范 Lightroom 编修的应用。
步骤 1:在「」面板中调整曝光度、亮部、阴影、鲜艳度和饱和度; 原图色温偏暖,故大幅降至3250K。

步骤 2:天空看起来较平淡,利用渐层遮色片针对天空进行加强,主要是增加色温和饱和度,让天空更立体。

步骤 3:地面利用渐层遮色片加强钨丝灯照射的暖色,将色温、色调往黄、紫方向调整,并增加些许饱和度。

步骤 4:若想让日落后的天空色温看起来更梦幻,可以至「」面板中的「颜色混合」,调整蓝色的色相。

步骤 5:通过前/后的比较,相信各位可清楚看出之间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