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笔记到底该使用Notion、Obsidian还是综合派呢?! 》一文中曾说明,所谓「结构化、非结构与半结构化」的组合,但无论是何种的组合,笔记软件要能直接解决数字化的基本问题,才能够有效协助企业组织数字化转型建构第二大脑,若是以可量化衡量程度做为评定的标准,结构化则是明确具体可量化衡量的维度(Dimension),而非结构与半结构化,除取决于数字化的广度与深度外, 通过Obsidian的Metadata(或称后设数据、诠释数据、元数据),有人称为「data about data,关于资料的数据或描述资料的数据」,我们将Metadata的定义为「赋予可量化衡量的维度(Dimension)」,通过维度的规划设计,可将非/半结构化的笔记内容信息化呈现,不仅是该笔记软件的亮点,更使得数位转型/ 第二大脑的建构得以逐步实现,而非停留在空中阁楼,遥不可及的阶段。
Metadata「赋予可量化衡量的维度(Dimension)」
既然没有所谓完美的工具或是终极的解决方案,笔记软件就要能直接解决个人与组织使用数字化工具的基本问题—-「有效链接信息孤岛与强化透明度」,严格来说,就是「防止局限而片段思考,强化透明度」,或是称为广度与深度的多维空间,也唯有解决基本的「链接」问题,方能多元「综观全局」的思考,找出关键问题的系统解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的征状解,如此才能通过「第二大脑」的建构「持续改善专注与精实(Lean)大脑的思维」。
拜芯片科技、AI/GPT与物联网技术之赐,使得「透明度」不再是个难题,甚至于成为隐私的议题,但因为理念与工具实践情境或场域的不同,所以区分「链接」与「透明度」两个层次,这也凸显笔记软件的使用价值与亮点,为了彻底同时解决两个层次的问题,就必须与现行信息系统的数据数据库有系统的整合并理解个中差异,「各取所长,去芜存菁」, 强化数字化转型在效率与难度上的学习曲线,此过程类似于建模(Modeling)的方式,才不至于「跌床架屋」,成为受害者联盟。
至于笔记软件与现行信息化系统(结构化/线性)的差异,或是可以解读为笔记的设计概念是如何的运作,成为我们所熟知的数据库结构,其中Metadata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也就是我们定义的「赋予可量化衡量的维度(Dimension)」。
- 结构化(线性)系统,其逻辑是将文字、纪录储存至文件(如WORD、EXCEL等编辑软件),随后依需求发展成为字段(Field)、数据表(Table)的表格形式,明确、具体的线性资料结构化成形,将线性的结构化数据表,通过索引(Key Index)与正规化方式成为关联式数据库(Relational database), 大多数的信息系统都属于此种类别。
- 非结构与半结构化(非线性)系统,其逻辑是将文字、纪录保存至笔记(. MD文件),除了笔记软件预设的字段外(如建立日期、时间戳记、修改日期等字段),没有字段(Field)、数据表(Table)的表格形式(或是通过第三方插件自订),或是解读为直接跳过线性结构化的阶段,直接储存文字内容,事实上在自动存档的当下,就已经是数据库(Vault),这就是Obsidian笔记软件。


笔记软件的Metadata
数字笔记是数字转型的最后一哩路
那如何将这些随兴或局限片段的笔记纪录联结成为有脉络(Context)可循的内容记录,「原子化」与「联结」是关键的基础工作(有关「原子化」的分拆/解构原则,我们日后再做说明),除此之外,Metadata可以让笔记拥有类似资料表字段的设计,我们称为「赋予可量化衡量的维度(Dimension)」,简单说, 就是通过Metadata的设计与线性结构化的信息系统有效整合联结(当然也包含非线性半结构与非结构的内容资料),完成「数位转型与第二大脑」的基础建构—-「有效连结信息孤岛与强化透明度」或称为企业数位转型的最后一哩路(The last m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