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像是宣示Mac即将开始支持大量大作的开始的《Layers of Fear (2023)》macOS 版本的推出时间点,我们直接以新世代MacBook Pro来尝试看看「用Mac来玩游戏」这件事,在Apple芯片进化到M2世代的2023年,是不是已经是可以推荐的选项。 继续阅读采用 UE5 打造的 Layers of Fear (2023) 游戏体验心得。
买 Mac 玩游戏有通吗? 采用 UE5 打造的 Layers of Fear (2023) 游戏体验心得 – 在 M2 Pro MacBook Pro 上运行
做为先前测试完 M1 世代顶规 MacBook Pro 的伏笔。 也就是对于这种已经全面针对专业使用设计的产品,接下来有机会在苹果生态系的逐步成形下,取得在游戏领域的突破进展的这个结论。 到了今年的 WWDC,我们看到了让开发者甚至是一般用户都惊呼不以的 Game Porting Toolkit 的神威。 让人突然非常期待接下来各方游戏工作室将作品纷纷带到,以往被视为游戏沙漠的 Mac 电脑平台上的未来。

而在看到了首批采用Unreal Engine 5的大作之一《Layers of Fear(2023)》确认移植到macOS平台提供原生支持。 苹果官方也强调这次针对苹果芯片版Mac的支持,基本上在桌机系列包括MacBook都能轻松畅玩。 我们也想到,可以藉由这款时间点相当刚好 – 感觉很像是宣示 Mac 即将开始支持大量大作的开始的《Layers of Fear (2023)》macOS 版本的推出时间点。
直接以新世代MacBook Pro来尝试看看「用Mac来玩游戏」这件事,在Apple芯片进化到M2世代的2023年,是不是已经是可以推荐的选项了。

这次我们也同步开箱这波入手的 M2 Pro MacBook Pro。 而就 M2 Pro 这样的规格也已经可以在价格亲民的 Mac mini 选配的现况看来。 也许除了无印版 M Series SoC 外,M2 Pro 在 Mac 阵容中也已经可以算是相对亲民的配置选择了? 也很适合做为测试 Mac 游戏体验的基准点。
毕竟,除了无法像 M2 Max 那样一次可以接到 4 颗外接屏幕,其余的使用体验则是几乎相同。 或该说,对于笔者的报道撰写、视频剪辑、游戏、娱乐等用途,其实都已经非常足够。 价位也与自己多年前入手的 15 寸 Retina MacBook Pro 差不多在同个区间。

16 英寸的 MacBook Pro 相较于现有的 15 吋 MacBook Air 虽然还是大台了点。 但M1/M2世代的MacBook Pro不仅搭载了看起来很赏心悦目的Liquid Retina XDR屏幕,更拥有能让高效能持续更久的主动散热机制,还有包括SDXC以及HDMI(这次升级成HDMI 2.1)的连接埠支持,与高达140W的MagSafe快速充电等进阶规格。

即便 15 寸 MacBook Air 对于文字工作者如笔者来说,算是在屏幕尺寸、效能与便携程度方面也都是很均衡的选择 – 其实也很想要入手! 不过从 Air 到 Pro 之间所产生的专业差距,个人觉得是真的很有感的 – 毕竟重上了这么多,也是应该!

所以,如果你购入笔记本的需求真的比较偏向于工作使用的话,个人真心推荐可以选择 MacBook Pro。 因为新世代的 MacBook Pro 真的在专业使用不仅可靠,也能用很好的显示、效能与实用性担当专业用户的靠山,提供更好的工作体验。 而且无论是工作亦或是娱乐体验都堪称顶规。 有兴趣的朋友,其实16寸甚至14寸MacBook Pro的开箱先前我们已经有做过了。 所以这篇我们就以偏向于游戏体验的心得来聊聊吧。

我们搭配实测的 M2 Pro 相对于前代。 藉由帐面规格双倍达200GB的统一记忆体带宽、增加20%到共400亿个晶体管的增进、CPU与GPU有了20%与30%的提升。 实际在我们简单跑分的测试中以及参考网络上已经有一堆详细的评比测试。 这台升级到 32GB RAM 的 M2 Pro MacBook Pro,甚至在 CPU 表现也有缴出超越先前的顶规 M1 Max MacBook Pro 的分数 – 其实蛮夸张的!
GPU 虽然不意外与 Max 相比是偏劣势。 但整体而言,M2 Pro的进步幅度的确是可以让当初考虑升级 M1 Max 的朋友,如不在意内存带宽与外接屏幕数量的话,这次是真的可以考虑留在「Pro」版的 SoC,将预算放在升级 RAM 与储存空间上。

这样的规格若是以实际剪辑视频等硬件吃重工作的体感来说,会觉得与先前体验过的M1 Max满配版本相比并不会有太明显的差异 – 体感啦! 都觉得反应很好,剪片都相当顺畅。
看其他的深度测试是有提到,以M1架构在某些情形下,的确会有被CPU绑手绑脚的问题。 也因此可能导致在 GPU 吃重的应用仍可能无法与 M2 Pro 拉出明显差距的状况发生。 不过还是必须要讲,如果在笔记本使用时会考虑到这种层面效能强度的朋友,应该也就豪不犹豫直上 M2 Max 了保证自己在行动使用时的最佳效能吧?

初步掌握了 M2 Pro 效能在 Mac 产品线的定位。 来到游戏体验,M2 Pro的平衡表现就苹果官方的说法,是认为已达到「实现游戏主机质量的游戏体验」的等级。 既然如此,这个测试我们当然是二话不说直接安装《Layers of Fear (2023)》这样的原生游戏来进行体验 – 这样一来,也就不再能以软件支持导致的效能落差来当借口,可以验证 Apple Silicon 笔记本的游戏体验效果。

虽然终究 M2 Pro 之上还有 Max 以及更高阶的 Ultra,以定位来说真的不太可能奢求要效果都全开(像是 Ray Tracing 在 M2 Pro 的 MacBook Pro 就是直接不给开)- 研究了一下,官方建议是关闭 V-Sync 以高质量 1080p 分辨率并开启 Metal 游玩。 自己摸索尝试,则是觉得如果开启 V-Sync 在品质与更新率稍微调低的状态下,也还能流畅游玩。
不过认真讲,在紧张的状态下希望保证够顺畅游玩的话,就还是推荐以官方推荐的设置来游玩比较适合。 算是在顺畅度与游戏质量之间取得了相当的平衡。

以 M2 Pro MacBook Pro 游玩原生支持的《Layers of Fear (2023)》这样的游戏,整体画质开到高也还是可以玩得流畅是真的不赖。 但其实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在温度及风扇声方面的表现(疑)- 感受到不同于以往 Intel MacBook 玩效能吃重游戏时的热与吵。 虽说金属外壳的 M2 Pro MacBook Pro 仍不免会感受到大腿有些许热度,不过却始终没遇到风扇狂转的状况 – 即使是压力测试跑分时也是这样的感觉。

不过游戏终究还是用到了相当高的运算效能,如果是插着较低瓦数电源的话,笔记本电量也还是会逐步下降(但用原厂的 MagSafe 是没遇到这种状况); 尝试了一下拔起电源不开启低耗电模式保持效能全开来游玩,电量则是在近半小时的时间掉了约15%–作为参考,一般剪片如果是开低耗电降频使用的话,电量大约45分钟掉6%左右。
16英寸MacBook Pro的确无愧于Mac历来电池续航之最的称号。 电量续航表现无论是日常使用或是重度使用,都感受得到它相较于以往 MacBook 要更耐的感觉 – 身为老 15 吋 MBP 用户,真的忘不了要赶视频才剪一小时多就得要找插座的麻烦…

游戏体验方面。 即便游戏推荐以耳机聆听,但已经用习惯 M1 MacBook Air 的我,其实在这台搭载六扬声器系统的 MacBook Pro 上,会觉得就算直接用笔记本内置的喇叭玩游戏也还是蛮舒服的 – 音效表现真的很不错!
加上新世代的 MacBook Pro 能提供 1,000nits 持续亮度/1,600nits 峰值亮度,具备 ProMotion 高更新率的 mini-LED 面板(HDR 显示真的爽)搭配下。 会让人觉得基本上是把专属游戏室带着到处走的感觉 – 但请答应我,要挑不会干扰到他人的场合再享受它的外放音效表现。

说真的,市面上效能与各项娱乐效果强大的电竞笔记本真的不少。 但总觉得,在这类需要情绪堆叠累积带入感的恐怖游戏更能凸显苹果芯片相对凉爽的优势? M2 Pro 拥有够用且稳定的效能表现,搭配在恐怖气氛叠加当中的紧张时刻不太会有吵杂风扇打乱情绪的问题,真的是体验中感觉差异最大之处。
虽说以 M2 Pro 的定位,在画质方面的选项不能全开好像有点遗憾(也许之后再试试看 M2 Ultra 看能不能全面解锁)。 但至少在 MacBook Pro 上,我的确有享受到相当不错的游戏体验与乐趣。
结论:把自己逼入墙角的勇气
认真以玩游戏来体验新世代MacBook Pro后,单就能不能买Mac来玩游戏这样的问题,至少对我个人而言,会觉得已经是可以考虑的选项了。 但到底苹果能不能让更多人也这样想,显然针对游戏内容的部分,在 macOS 上也的确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特别是新世代的 Mac 已不能再能通过 Boot Camp 支持 Windows 了。 所以如果苹果真想让 Mac 成为个人电脑的主流产品。 他们所需要的不只是能达到足够效能硬件。 在软件与游戏方面的支持与丰富度将成最大关键,也是苹果无法回避的挑战。

▲图片来源:Apple
稍微回顾Apple Silicon转换的简短历史。
在硬件推出的初期,苹果先是被质疑效能可能不足以取代Intel版本。 后续当各种堆叠的 Max乃至于 Ultra 版本推出后,即便消除了不少对于效能方面的怀疑。 但方向很快又转到了不是每个人都是专业剪辑摄影或是程序员 – 开始有人觉得效能过剩,甚至有评论会提到,MacBook Pro 感觉根本就像是一台电竞笔记本,但却没有足够的游戏大作,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但苹果针对软件这边倒也不是没有持续尝试解决这样的问题。
苹果初期先是用针对一般App以 Rosetta 2 有效降低了用户转换的阵痛 – 这点算是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而在前往 M2 进化的路上,则是可以看到苹果不仅持续针对自家的云游戏平台 Apple Arcade 补充游戏内容; 这次 WWDC 2023 更通过 Windows 游戏移植工具,尝试复制当初 Rosetta 2 与 Apple Silicon 完美帮助 Mac 用户转换的节奏。 大幅度降低移植游戏到 Mac 平台对开发者的麻烦。 这些都是苹果积极补强软件与游戏方面内容的重要策略。

▲图片来源:Apple
认真说,即便小编近年或多或少有察觉到苹果对于这个发展方向的企图。 但从正式启动苹果芯片的转换开始,个人是真没想到苹果能够以这么快的速度达到现在的程度。 不过既然苹果都已经正式推出了像 Vision Pro 这样混合实境设备。 不意外的,紧接着也将非常需要游戏领域方面的丰富内容,才能让 visionOS 设备真正走入大众市场。
其实这样的概念如果代换成 Mac 好像意义也十分类似? 这两条路线如果发展顺利的话,应该也会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 有点像是与 iOS / iPadOS 相通的 Apple Arcade / App Store 应用,后续也能帮助 Mac 提升应用的丰富度的感觉。
只能说,在硬件 Ready 的同时,同步通过其他设备系统来提前吸引开发者一同开创宽广新生态系支持的这种事,大概也只有苹果能玩得起来啊(点头点头)。

▲图片来源:Apple
个人认为苹果已经很努力为 Apple Silicon 世代的 Mac 打好软硬件方面的基础,近期也的确吸引了不少大咖开始投入苹果游戏的市场。 接下来就要观察看看苹果能不能以类似 App Store 崛起的路线那样,创造「iPhone 帮 App Store、App Store 帮 iPhone」的正向循环。 为 Mac 甚至是未来的 VisionPro 带来更吸引玩家与开发者的游戏大平台。
就真的有机会能撕下 Mac 不适合玩游戏这个长久以来的标签了。